7.1.1 輸入腳/輸出腳的ESD測試

  因為ESD發生在一隻輸入腳(或輸出腳)可能相對於

VDD或VSS端具有正的或負的電壓極性,因此在工業測試

標準上,有PS,NS,PD以及ND四種放電模式,有關各種模式

的定義;在第三章中已有詳述。這些模式之靜電放電可能

會對輸入或輸出元件造成損壞,更甚至會損及IC內部之電

路元件。

  在傳統的靜電放電防護設計上,靜電放電防護元件一

般都是做在墊片(pad)與VSS端之間,在墊片與VDD端之間

沒有靜電放電防護元件。在這種靜電放電防護設計之下,

IC中的內部電路常出現異常之損壞問題。


圖7.1.1-1   輸入腳ND模式之ESD放電造成IC內部損傷的示意圖

  圖7.1.1-1顯示一積體電路在ND模式之靜電放電測試下

造成IC內部電路異常損傷的示意圖。在圖7.1.1-1中,ND模

式的靜電放電負電壓出現在輸入墊與VDD線之間,VDD在

此測試模式下是接地的。此負的ESD電壓首先會經由輸入

靜電放電防護電路而傳導到VSS電源線上。因VSS電源線

在ND模式的ESD測試情形下是浮接的,故加在輸入墊上的

負電壓會被傳導到VSS電源線上。在這情形下,原本電壓

降在輸入墊與VDD線之間的ESD負電壓,轉變成電壓降在

VDD與VSS電源線之間,如果該ESD電壓未能有效且快速

地藉由VDD到VSS的靜電放電防護電路旁通掉,該ND模

式的ESD電壓會經由VDD與VSS電源線而進入IC的內部電

路中,這便會導致IC內部電路的ESD損傷。因大部份的內

部電路元件及佈局都是採用製程許可下的最小距離及最小

尺寸,以節省IC的佈局面積。由於內部元件具有最小的尺

寸與間距,特別容易受損於ESD電壓,更由於IC內的VDD

與VSS電源線散佈極長,容易造成一些雜散的電阻(Rdd及

Rss)與雜散的電容(C),若這些雜散電容與電阻的分佈正好

如圖7.1.1-1所示,使該ND模式的ESD電壓更不易藉由該

VDD到VSS的靜電放電防護電路而旁通掉,此時的IC內部

電路受到ESD破壞的機率就更大了。


圖7.1.1-2   輸出腳ND模式之ESD放電造成IC內部損傷的示意圖

  ESD電壓出現在輸出墊上也會導致類似的內部損傷問

題。圖7.1.1-2顯示一ND模式之ESD負電壓出現在一輸出墊

上時,造成IC內部損傷的示意圖。當一ND模式的ESD負電

壓出現在輸出墊,在VDD接地情形下,輸出緩衝級內的

PMOS元件會因電壓過高而崩潰(breakdown)導通來旁通

ESD靜電電流。但在PMOS元件崩潰導通之前,該ND模式

的ESD負電壓會先經由輸出緩衝級的NMOS元件而傳導到

浮接中的VSS電源線,因此原本出現在輸出墊與VDD線之

間的ESD負電壓,轉而壓降在VSS與VDD電源線之間,該

ESD電壓若無法有效且快速地被旁通排放掉,極易對IC的

內部電路造成嚴重的損傷。又由於電源線在IC內的佈線很

長,造成雜散電阻(RDD及RSS)與雜散電容(CDD)的影響,

使得該ND模式的ESD負電壓更不易藉由VDD到VSS的ESD

防護電路而排放掉,這導致ESD電壓對IC內部電造成嚴重

的ESD損傷。

  有關這些發生在IC內部電路而不在輸入腳或輸出腳之靜電

防護電路上的異常損傷現象已有多篇研究論文報導過,請

參考文獻〔5〕-〔9〕。

7.1.2   腳對腳的ESD測試

  又ESD電壓可能會發生在一顆IC的任何兩支腳之間,

因此在ESD測試標準〔10〕中有另一腳對腳(pin-to-pin)的

ESD測試方法,其示意圖已如圖3.1-2所示。


圖7.1.2-1  腳對腳(pin-to-pin)的ESD測試模式

  IC在這種腳對腳ESD測試情形下,更易發生內部電路

損傷的問題。圖7.1.2-1顯示ESD電流在腳對腳ESD測試下

的流通路徑。


圖7.1.2-1  腳對腳正電壓ESD測試下的電流路徑示意圖

  在圖7.1.2-1中,一正ESD電壓加到IC的某一輸入腳,

而IC的另一輸出腳相對接地,這ESD電壓在輸入腳上可能

造成該輸入腳上的ESD防護用二極體Dn1崩潰來旁通ESD

電流到浮接中的VSS電源線上,該ESD電流再經由輸出腳

NMOS的寄生二極體Dn2而流出IC到地去。但是,在Dn1崩

潰前,該ESD電流會先經由該輸入腳的另一ESD防護用二

極體Dp1而對浮接中的VDD電源線充電,而浮接中的VSS

也會因輸出腳接地而被Dn2偏壓在接近地的電壓準位。因

此,發生在一輸入腳對另一輸出腳的ESD電壓會轉變成跨

在VDD與VSS電源線間的ESD過壓壓迫(overstress)。這ESD

電流會隨著VDD與VSS電源線而進入IC的內部電路中,而

造成IC內部損傷,但輸入腳與輸出腳的ESD防護電路仍完

好無缺。ESD造成IC的內部損傷可能會使VDD對VSS的漏

電增加,也可能燒毀IC內部的電晶體元件而喪失部份的電

路功能,這內部損傷要藉由煩複的Function Test才有可能

找到被ESD破壞的地方,而且ESD造成內部破壞的地方是

一非常隨機的現象,很難去防範。


圖7.1.2-2   腳對腳負電壓ESD測試下的電流路徑示意圖

  圖7.1.2-2顯示另一腳對腳ESD放電的情形,一負的ESD

電壓加到一輸出腳,但另一輸入腳相對接地,但VDD與

VSS腳是浮接的。在這負電壓壓迫之下,浮接的VSS電源線

會因寄生在輸出NMOS的二極體Dn2而被偏壓到接近負ESD

電壓的電壓準位,而浮接的VDD電源線則被輸入腳的二極

體Dp1偏壓在一接近地的電位。因此,原本出現在腳對腳

的負ESD電壓會轉變成跨在VSS與VDD電源線之間的負ESD

電壓壓迫,這過壓的ESD電流會經由VDD與VSS電源線而

進入IC內部,造成IC內部損傷的問題。

  在實際IC遭受ESD放電情形下,這種腳對腳的ESD放

電現象會比圖7.1.1-1的輸入/輸出腳對對VDD或VSS放電現

象來得常發生,而這種腳對腳的ESD放電更易造IC內部損

傷的問題。這IC內部損傷無法藉由單純地量測輸入或輸出

腳的漏電現象而發現,因此IC實際上已被ESD所破壞而在

一般ESD Tester機台上仍然判斷為正常未損的IC。隨著

CMOS製程的進步,IC內部元件越縮越小,各種佈局距離

(layout spacings)也越縮越小,這使得IC內部電路更易被

ESD所破壞,因此IC內部電路因腳對腳ESD放電而損傷的

現象會隨著製程的先進而越來越常發生。

7.1.3 VDD腳對VSS腳的ESD測試

  ESD對IC的放電現象當然有可能直接出現在VDD腳與

VSS腳之間,因此在ESD測試規範〔10〕中也規定了VDD

對VSS腳的ESD測試,其示意圖已顯示於圖3.1-3。


圖7.1.3-1  VDD腳對VSS腳正電壓ESD測試下的電流路徑示意圖

  圖7.1.3-1顯示在正電壓模式下,ESD電流會直接經由

VDD電源線而導入IC內部,這ESD電壓便會直接降在IC的

內部電路上,如果該IC沒有有效且快速的VDD到VSS ESD

防護電路做在VDD與VSS電源線之間,該IC的內部電路將

會遭受極為嚴重的ESD損傷。在負電壓模式下,因CMOS

IC內到處都有P-Substrate對N-well的寄生二極體存在,這二

極體會順向偏壓而旁通掉ESD電流,只要contact打得足夠

多,這VDD對VSS腳之負電壓模式ESD放電很少會對IC造

成損傷。有關VDD腳對VSS腳的ESD放電而造成IC損傷的

研究報告,請參見參考文獻〔11〕。

  從上面所述可知,即使ESD電壓出現在IC的輸入腳或

輸出腳上,仍可能會造成ESD損傷發生在IC的內部電路中

,而輸入或輸出腳的ESD防護電路仍然安然無恙。因此,

要能夠有效地保護到整顆IC不受ESD損壞,必需要在IC內

的VDD與VSS電源線之間做一有效的ESD防護電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