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部電路損傷之外,也常會觸發一些寄生的半導體元件導
通而燒毀。在CMOS IC中,最常發生燒毀現象的寄生元件
就是p-n-p-n的SCR元件及n-p-n的橫向雙載子電晶體(BJT)。
隨著製程的先進,寄生元件間的間距也越來越小,這使得
該寄生的元件具有更高的增益(Gain)及更易被觸發的特性
。有關寄生的SCR元件及其在CMOS IC佈局上的相對位置
顯示於圖7.2.1-1中。
的源極(接VSS)之間,若這SCR元件被導通,會在VDD與
VSS之間造成一極低電阻的導通現象,大量的ESD電流便
會經由這寄生的SCR而旁通掉。但不幸的是,這寄生的
SCR元件在IC內部電路的佈局上都只具有極小的佈局面積
,因此這寄生的SCR元件很容易被ESD電流所燒毀而在
VDD與VSS之間造成永久短路的破壞。
另一寄生的n-p-n BJT元件及其相關佈局上的位置顯示
於圖7.2.1-2中。
是接到VDD,另一N+接到VSS,就會在VDD與VSS間產生
一寄生的元件。這BJT元件隨著間距S的縮小會具有更高的
增益及更佳的BJT特性。當ESD電壓跨在VDD與VSS之間時
,這寄生的BJT也容易因驟迴崩潰(snapback breakdown)而
導通。
由於寄生的BJT在IC內部佈局中都只具有很小的面積
,因此這寄生的BJT一但被ESD電壓所崩潰而導通,很容
易就被燒毀,而在VDD與VSS之間造成永久的短路破壞現
象,這種破壞更常見於深次微米的CMOS IC之中。
電壓轉而跨在VDD與VSS電源線之間,為了箝制這過高的
ESD電壓跨在VDD與VSS電源線之間,一先前的防護設計
顯示在圖7.2.2-1中。
接於IC的VDD與VSS電源線之間,被用來當做VDD到VSS
靜電放電防護電路。若有一ESD電壓出現在VDD與VSS電
源線之間,該NMOS元件將會崩潰導通來旁通該ESD的放
電電流。
但是,即使有該NMOS元件當做ESD防護元件來旁通
ESD放電電流,IC的內部電路依然會出現ESD損傷的問題
。因為,該NMOS元件除了提供ESD防護來保護IC內部電
路之外,它也要能夠保護自己不被ESD電流所破壞,以免
因其被ESD損毀,反而在VDD與VSS之間造成一永久短路
的現象,而導致該IC無法正常使用。為了保護NMOS元件
不被ESD電流所破壞,該NMOS元件通常在佈局上便無法
使用最小的佈局間距(spacing),以提昇其對ESD承受能力
。然而,IC的內部電路經常是使用最小的佈局間距,這導
致了一個問題,就是內部電路元件因具有最小的佈局間距
(例如通道長度),會先崩潰導通,而ESD保護用之NMOS元
件因具有較大的佈局間距,反而較慢崩潰導通,這使得閘
極接地的NMOS元件不能夠有效地來保護IC的內部電路。
因此,一個更有效的VDD到VSS靜電放電防護電路必需要
具有更低的導通崩潰電壓,才能夠充份地保護IC的內部電
路而不是只保護它自己而已。
一改良式的設計。
制該NMOS元件的閘極。當有ESD電壓出現跨在VDD與
VSS電源線上時,該靜電放電偵測電路會送出一正電壓把
NMOS元件導通來旁通掉ESD放電電流。由於該NMOS元
件是藉由其閘極控制而導通,而不是像圖7.2.2-1中的閘極
接地NMOS元件是靠崩潰才導通的,因此圖7.2.3-1的設計
具有極低的導通電壓。當內部電路元件尚未因ESD電壓而
崩潰之前,該NMOS元件就早已導通來旁通ESD放電電流
了。這導通的NMOS元件在VDD與VSS之間成一暫時性的
低阻抗狀態,因此跨在VDD與VSS之間的ESD電壓能夠很
有效地被箝制住,不會再造成IC內部電路因ESD而出現異
常損壞的現象。有關實現此方法的典型設計如圖7.2.3-2所
示〔12〕。
用來控制一短通道NMOS元件的導通,該NMOS元件的汲
極(drain)是連接到VDD,其源極(source)是連接到VSS。當
有ESD電壓出現跨在VDD與VSS電源線之間時,該NMOS
元件即會被導通而在VDD與VSS之間形成一暫時性的低阻
抗狀態,ESD放電電流即經由該NMOS元件而旁通掉。利
用此一改良式的ESD箝制電路,可以有效地防護腳對腳的
ESD放電,其ESD放電電流的流通路徑如圖7.2.3-3所示。
時,該RC控制的ESD偵測電路會被ESD的能量而偏壓工作
,並送出一正電壓到NMOS元件的閘極來導通該NMOS,
ESD電流便經由這導通的NMOS元件而排放掉,因此IC的
內部電路及寄生的SCR與BJT元件都不會因ESD的過壓壓迫
而被破壞。
避免異常的ESD損傷。但是在圖7.1.1-1中所提到在電源線
上的寄生電阻與電容效應可能會降低圖7.2.3-2改良電路的
保護效果。因為ESD放電現象在很短的時間內(約~100ns)
便會出現高達數安培的放電電流,如果該改良式ESD箝制
電路的擺放位置距離被ESD打到的輸入或輸出腳位太遠,
則可能會發生『遠水救不了近火』的現象。
護功能上的影響。在先進的VLSI中,晶片的尺寸是越來越
大,相對地環繞整個晶片的VDD與VSS電源線是拉得更長
,其所相對產生的雜散電容/電阻效應也會增加,這反而降
低ESD箝制電路的防護效果。
為調查這電源線上寄生雜散電阻/電容對該改良式ESD
箝制電路的防護影響,一實驗晶片被設計來調查這個效應
。
制電路放在VDD PAD的旁邊,在VDD PAD右邊是不同距
離的輸入腳,在VDD PAD的左邊是不同距離的輸出腳,一
30μm寬的VDD電源線連接了該VDD PAD與所有輸入與輸
出腳,另一30μm寬的VSS電源線連接了VSS PAD與所有所
輸入腳與輸出腳。該一實驗晶片製作於一0.8μm的CMOS
製程中,其腳對腳的ESD耐壓特性顯示於圖7.2.4-3及圖7.2
.4-4中,當兩個腳位相隔越遠時,其ESD耐壓能力越低。
圖7.2.4-4 腳對腳負電壓ESD防護能力與腳位間距的關係
但當局兩個遭受ESD電壓的相對腳位之距離超過4000μm
時,其腳對腳的ESD耐壓能力下降了一半,這顯示出VDD
與VSS電源線寄生之雜散電容/電阻對該改良式ESD箝制電
路防護效果之負面效應。為了避免這雜散電容/電阻的影響
,電源線的寬度/長度與ESD箝制電路的擺放位置應該要建
立一套設計準則(Design Rules)以利IC設計上的參考。台灣
某一半導體廠商已經在筆者的協助之下建立了一套這樣的
設計準則。
為了提供更有效的VDD與VSS間ESD箝制作用,一利
用該改良式ESD箝制電路的全晶片防護設計顯示於圖7.2.4
-5中。
產品的ESD耐壓能力。一IC產品的原本ESD耐壓能力,在
輸入/輸出腳對VDD/VSS ESD放電測情形下只能承受1000V
的ESD,在腳對腳的ESD放電測試情形下只能承受500V的
ESD。經過圖7.2.4-5的應用之後,該IC的ESD耐壓能力,
在輸入/輸出腳對VDD/VSS ESD測試下能承受到4000V的
ESD,在腳對腳ESD測試下能承受到3000V的ESD。在適當
的地方加入VDD與VSS的ESD箝制電路,而不用去修改或
放大輸入/輸出腳的ESD防護電路與元件,IC的ESD承受能
力能夠被有效地大幅提昇。這給予全晶片防護設計上的一
個重大的啟示,在VDD與VSS電源線間做好一有效率的
ESD箝制電路,即可協助大幅提昇輸入/輸出腳的ESD耐壓
能力。